养殖池的规格与要求泥鳅极易钻滑逃逸,养殖池应用混凝土结构建造。池的大小一般以100~200平方米为宜,深度在30厘米左右,进水口要用铁丝网罩住,池底设一捕捞坑,深度40厘米,占全池水面的1/5~1/3,捕捞放水后,泥鳅集中坑内便于网取。 放养前的准备新建池要用清水多冲洗几次,除去混凝土的“灰土”味,以防水质变碱,池底铺1尺多厚的黏质微酸性质有机肥泥,池水要用无农药污染无害虫害鱼的河水和湖水。水池中水深在20~30厘米为宜。 放养量要适中每100平方米水池以容纳15~20公斤较为合适。放养太少起水量低,太多易产生“浮头”。在放养2~3个月鱼体长大后,每半月捕捞一次,捕大留小,通过捕捞后的及时补苗来调节容纳量。 水色、水质、管理是关键水色变褐,池水有机质含量过多,并已产生腐烂,应及时换水。水色黄绿,水中浮游植物滋生良好,属于正常、水色太清、浮游生物稀少,饵料不足,可通过施肥解决。水色太浊,浮游生物含量高,要密切注意有无“浮头”。梅雨季节,每日清晨浮游生物含量高的水池,泥鳅会被迫浮到水面,就应及时解决缺氧现象,向池水充气、换水、调节水质,以免泥鳅生长缓慢,甚至造成死亡。 饵料的选择与投放适合喂养泥鳅的动植物饵料有:蚯蚓、蛆虫、血粉、酒糟、米糠、麸皮等。在水温20℃以下时,泥鳅取食量不大,消化力不强,要以植物性饵料投放为主。水温达25℃时,投放复合的动物性饵料效益高。多备几只砂锅,将饵料放入砂锅之中,吊在离水面较近的地方,让泥鳅自由取食,这样做可减少饵料消费,保持水质不被污染。每天投食3次,投饲量以1小时内吃完为好。
|